科研经费“黑洞”:农大教授被带走 科研腐败潜规则乱象

作者: 时间:2014年10月13日 点击数:

      2014年9月7日讯,曾经的全国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李宁被有关部门带走了。被带走的原因,有农大教职工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用猜,肯定是科研经费问题。李宁经手的经费太多了!”

   在李宁出事的一年前,中科院候选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段振豪,已经因为贪污百余万元科研经费被判刑13年。段振豪除了“使用虚假的票据报销差旅费等共计124万余元”,还被其妻举报用贪污的科研经费包养多名情妇。

   在此之前,已经有多起涉及科研经费的事件被曝光:浙江大学教授环资学院副院长陈英旭授意其博士生陆续以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千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者变现非法占为己有;某科研项目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某中字头院所下属单位被审计出以项目名义发放近亿元福利……

   北京海淀区的高校与科研院所较为集中,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有关人士透露,海淀检察院每年都会办理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腐败案。从2005年至2012年6月,该院反贪局共查办与科研经费有关的案件11起共15人,反映出科研经费在拨付、管理、使用等环节均存在风险点。

   此次李宁被查,让科研领域的腐败问题再一次曝光在世人面前。事实上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在业内几乎已是潜规则,包括扩大开支范围、擅自调整预算、突击购买设备等。2010年,仅国家审计署查出的资金就达数亿元。据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大量的钱流失在项目之外。

   早在2010年,著名科学家饶毅和施一公就曾在《科学》上发表社论文章,批评科研经费分配不公。由于巨额科研经费掌握在少数行政主管部门官员手里,这是造成权力寻租、“跑部钱进”的根本原因,这样的结果是科研经费的分配,不是基于学术水平的优劣,而是靠关系,专家评审组也因此沦为了“分钱组”,这必然使一些优秀的科研团队被排斥在外,相反一些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队伍,却攫取了巨大的利益。

   现在学术界贪腐的案子接连涌现,虽然圈外人感到震惊,但圈内仍有人认为是这些人“不走运”,推测他们可能是得罪了人或可能是内部分赃不均,这样的猜测很耐人寻味,似乎有一句潜台词——挪用甚至贪污科研课题经费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出事的只有几个。

   按照国内的科研经费审批制度,对科研课题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都有严格的规章,科研课题的级别越高,经费数额越大,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就越严格。如果真的严格按照这些规章制度行事,科研经费被贪污、挪用和不当使用的可能性很小。但目前来看,这些规章制度很难得到严格遵守和执行,许多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只要把课题团队内部人的羹分均了,并打点好了外部的其他相关人,就可以完全自由地支配经费。在有些地方和单位,科研经费已经成了“唐僧肉”与“活期存折”,可随意套现。

   近年来,随着国力的提升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国内科研经费投入呈明显上升趋势。在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中,科学技术支出5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设备设施不比世界同行差,科研经费不比国外少,却做不出被人认可的科研成果,这与学术腐败有很大关系。很多人忙于拉关系、申课题。最终这些科研经费并没有转化成科研成果,很多都装进了私人腰包。李宁案,很可能只是科研经费“黑洞”的冰山一角。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2014-09-07 12:09:18   

 

 

©2009-2011 绵阳师范学院计划财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仙人路一段30号 联系电话:0816-2204351 邮政编码:621000 [网站管理入口]